国际交流 首页 > 国际交流 >

印尼中国公派汉语教师:华教路上芳林新叶催陈叶

2011-11-16

印尼中国公派汉语教师:华教路上芳林新叶催陈叶
时间:2011年07月23日


2011-07-21 14:08: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提要]  汪敏锋老师是2008年由中国教育部以及中国国家汉办外派至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基督教大学任教的唯一公派汉语教师,来自中国福建师范大学。汪敏锋: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将解禁后的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概括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复苏阶段,一个是繁荣阶段。
 
汪敏锋老师和学生合影。(印尼《星洲日报》)
  中新网7月21日电 据印尼《星洲日报》消息,自印尼华文解禁以来,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为了支持印度尼西亚的华文教育, 2004年至今,中国每年都会向印尼派遣一定数量的汉语志愿者教师,但可惜几乎没有派来新的中国公派汉语教师。
  汪敏锋老师是2008年由中国教育部以及中国国家汉办外派至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基督教大学任教的唯一公派汉语教师,来自中国福建师范大学。时至今日,已在印度尼西亚基督教大学任教3年。
  据记者了解,3年间汪老师承担了基督教大学的绝大多数的汉语课程,用心教授每位汉语系的学生,教学效果突出,其学生曾获得汉语桥比赛印尼区冠军,而且汪老师还热心华文教育,多次受雅加达华教机构的邀请主讲华文师资培训课程,教学受到参加培训老师的欢迎。在汪老师即将回国之际,记者采访了汪敏锋老师。
  记者:您在印度尼西亚基督教大学任教3年,最大感受是什么?
  汪敏锋:最大的感受是基督教大学汉语师资系办得很有特色。这个特色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特色一,它是具有本科学历的汉语师范系,培养的主要是印度尼西亚的本土华文师资。众所周知,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目前最缺的是合格的华文师资。作为印度尼西亚最早的一所本科学历的汉语师资系,它的创立对解决印度尼西亚华文师资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特色二,学习者以非华族为主。目前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界有个共识,就是华文教育不仅仅是为华族服务,更重要的是吸引更多的非华族子弟学习。但是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的行动。
  在这个方面印度尼西亚基督教大学汉语师资系迈出了坚实的、关键的一步。直至目前汉语师资系共获得3次世界大学生汉语桥比赛印度尼西亚区非华族冠军,这足可以看出,它在面向非华族进行华文教育方面的付出和取得的成就。特色三,国际化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为了给汉语师资系学生提供一个纯真的汉语环境,印度尼西亚基督教大学汉语师资系与中国福建师范大学合作培养学生,学生在印度尼西亚学习3年汉语,课程由中国选派优秀的汉语教师任教,教学模式按照中国的汉语言专业学生进行,其中优秀学生还有机会获得奖学金去中国留学一年。在中国留学期间,将与中国大学生同吃同住,回国后,这些学生的华语纯正地道,很快就能找到合适满意的工作。
  记者:一些听过您讲座的老师都说您上课很好,很实用,和其它的讲座有点儿不一样,您比较年轻,是怎么做到的?
  汪敏锋:首先,谢谢这些老师对我的鼓励。实用和需求是一对孪生姐妹,面向需求才能做到实用,要实用就得了解需求。实际上,每个国家的华语教育都有其个性,也就是中国一些专家说的“国别化”。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个性,就能更好地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我在印度尼西亚任教3年,对印度尼西亚华文教师需要什么有个基本的了解,光了解我觉得还不够,还需思考,找对策。例如在语音教学方面舌面音被读成了舌尖音,“颜色”读成“颜四”,语法方面“一个半小时”被说成“一个小时半”等。这些问题都有“印度尼西亚特色”,了解了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华文教育内容涉及汉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需要专家理论的支持和解释,同时它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华语好不一定就能教好,需要在课堂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创新教学模式。印度尼西亚这3年的课堂实践经验,能让我更好地理解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
  记者:您觉得印度尼西亚的华文教育的形势怎么样呢?
  汪敏锋: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将解禁后的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概括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复苏阶段,一个是繁荣阶段。其实,在复苏和繁荣中间还有个混沌状态,也可以说是繁荣阶段的前奏。我个人认为印度尼西亚的华文教育就处于走向繁荣的前奏。我们知道,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目前的良好态势是老一辈华文教师争取奉献的结果。然而,随着发展,其间的问题也日益显现。
  师资不足、老龄化突出、专业性不强,教材水平有待提高,教法比较传统,教学及其管理不太规范等也引起了相关机构和部门的重视。可喜的是近几年从中国培养毕业回国的本土华文教师越来越多,这些教师年轻,接受过专业的教育,掌握了一定教学法,有的已经接过老一辈华文教师的重担,成为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的年轻的新鲜血液,相信不久的将来,印度尼西亚的华文教育将会沿着“年轻化、专业化、本土化、规范化”的道路,走上“芳林新叶催陈叶”的良性发展的繁荣状态。
  记者:您快要回国了,您如何评价在印度尼西亚的3年任教经历?您对您的学生有什么期望?
  汪敏锋:印度尼西亚这3年将是我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3年间,我和基督教大学有关领导一起努力为汉语师资系做点事,个中有些许辛苦、付出,但也有很多收获,享受了许多快乐。只身处在异国他乡,面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环境,是一个考验,同时也是个一个学习锻炼的机会。这种经历一辈子都受益。在这3年中,我对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人也产生了感情,快要回国,老婆常常说“以后rendang sapi吃不到了,那个gorengan也难买了。”
  还有学生们,从他们入校不会说汉语,到现在能帮我做翻译,流利地用汉语表述,这让我很欣慰。
  同时,我也很高兴地看到有些学生因为学习汉语,生活变好了。我们有些同学边学习边在中小学任教,平时赚点“外快”,平时的生活费基本不用父母承担,所以他们常和我说,“老师,很庆幸当初选择学习了汉语,等我以后有钱了,我会请您来印度尼西亚玩。”从中国留学回来后,我希望他们将来能成为优秀的本土华文教师,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友谊多做事情,不仅自己成为友好使者,还能培养出成千上万的友好使者。(林毓明)
 
来源:国际汉语教师协会